《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8月6日公布,引发了上海扩大开放的又一次热潮。尽管还有许多细则没有公布,但是,方案的许多内容已经非常震撼了。诸如参照经济特区管理,诸多的自由要素,充盈着开放气息——大江东工作室的振奋感,和当年浦东开发开放时好有一比。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图示。资料图

从便利到自由,开放的深度宽度又跨了一大步

“终于出来了,我们盼了多时了”,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蓬感叹,“仔细阅读方案,感觉干货满满,很有份量。”

何万蓬分析,20139月,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启了自贸区的试验,但是,那时的自贸区的试验核心突出在便利——投资便利、贸易便利、融资便利、监管便利,突出的是放管服,政府放权。可是,这次新片区的方案,突出的重点换了一个词:自由,通读方案,你会发现,在这个区域几乎所有要素流动都突出了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就差说出自由临港了。这一词之差,显示中国扩大开放的格局又有了质的飞跃。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分析,过去,上海自贸区谈得最多的是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而新片区投资贸易都是自由化,内涵更加丰富,自由程度更高,体现了差别化探索的思路,开放的层次更宽,领域更宽。这对我们的改革会提出新的要求,对扩大开放带来很好的条件。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谈到,自由与便利,有质的不同。便利化是指现有限制政策的放松和政府部门的协同,自由化是指促进生产要素的全面自由流动,这需要构建资金、技术、人员、信息自由流动的全新管理机制。这也将促使新片区作出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上海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因此将推进一大步。

将新片区打造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这是方案的主旨要意。何万蓬以为,新片区方案要求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与之对应的应该就是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国家与地区,他感觉临港可以喊出“对标香港、建设临港”和“自由临港”的口号。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的历史担当,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秉持极点思维,谋求拐点效应赋予新片区尽可能高、尽可能新的自由度

新片区突出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定位:特区管理、特殊功能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定位也非常特别,采用的是特区管理的模式,突出聚焦强化经济功能,要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按这个规划,在这个区域内,不仅制度机制要特别,还突出了提升前沿科技产业能级的目标,为长远发展奠定发展动能。这个定位在以往的自贸试验区中是少有见到的。

这样的定位,让临港成为了不二之选。

仔细阅读方案,有一段话很是突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新片区的开放标准很高,而其它地区要实施还不具备条件。它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临港新片区有着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既有开放基础,又有产业基础。

“许多政策放在其他地区不合适,但是,放在这里很合适,有很强的基础。”何万蓬说。

为什么临港有这样的优势?

首先,临港有开放的基础。何万蓬谈到,临港的双特试验已经历了几轮。此前的自贸区试验中,临港就有浦东机场片区、洋山深水港片区,在自贸区试验上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

同时,临港还有很厚重的产业基础。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寅在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临港地区开发了15年,已经集聚的产业项目超过了500个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些骨干企业,也集聚了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的发动机、全国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全球最大的大功率柴油机等都在这个区域。另外,还有特斯拉、西门子、卡特彼勒、GE、ABB等跨国公司。同时,临港地区也是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一些新兴领域已经集聚了一批高科技项目。这些产业基础对于新片区的特殊经济功能发挥将起重要作用。

临港还有很好的地理位置。陈寅介绍,区域内运输条件非常优越,有海港洋山深水港,有空港浦东国际机场,有铁路,还有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另外还有高等级的内河航道,是国际上同类地区运输条件最完善的,可以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机场国际货运枢纽功能对于贸易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这对于特别机制的运用、特殊监管的实施都是天然的条件。对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有利。

据知情人士透露,新片区将组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机构正在搭建之中。

未来,这个双特的区域会否有物理的围网呢?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说,这个区域本身已有自贸区特别监管区,有些已有围网,此外,新片区的地理环境上也有一些天然的屏障,诸如河、海等隔断,是否要在整个片区设置围网,目前没有得到指令,要等待实施细则公布。

新区城市定位: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以极小面积,试出极大自由和成功

临港人才服务中心大楼。临港管委会提供

“一直在看网上直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袁国华既兴奋又认真,“这个等待多时的新闻终于发布了!”上海临港集团将是新片区的重要开发主体,袁国华和全体员工一道兴奋激动。

按照规划,新片区先行开发的是119.5平方公里,这个面积不算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起步时也才28.78平方公里,后来才扩大到120.72平方公里,新片区的面积已经是几倍于当初的试验区了。

“先行区只有119.5平方公里,有些人会觉得小了点。但是,中国试验的经验是由小到大,成功了后续还会增加。先行区的面积小一点不要紧,重要的不是面积大小,而是效果和效益。最好能以极小面积,试出极大自由和成功”,何万蓬说。

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陈寅副市长介绍,为12条政策,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人才购房资格都有放宽,一时间引发了临港住房限购放宽的热议。

其实,放宽住房政策,不是为了拉动房地产,而是为了留住人。袁国华介绍,新片区突出了产城融合的思想,这表明,在新片区,除了产业,还得有城市,让产业在城市中,城市中有产业。新片区离上海市中心较远,不能让大家觉得新片区就是投资型的地方,得把人留住。放宽非沪籍人士的住房限购政策,其核心就是留业、留人、留家。让所有在新片区创业的人在这里都有归宿感,把更多人才留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谢卫群)